上海交通大学—打造文化品牌
引领学校精神 丰富文化生活
大学精神
大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也是先进文化肇始和发轫的重要源头。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目标引领、思想引领和路径引领,秉承和弘扬“交大精神”,让“思源致远”逐渐成为激励和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重要精神纽带,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进“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树立身边优秀典型等三个方面为推进学校发展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从而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精神,能更好地彰显时代潮流的正能量,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为使交大精神深入人心,学校多次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实行“七个结合”:一是将大学精神讨论与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相结合;二是与党校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与文化建设规划调研相结合;三是与党史校史研究和思想宣传相结合;四是与校庆节庆教育相结合;五是与校内外传媒报道相结合;六是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七是与新进教师培训、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成效。经过主题教育活动,全校教职员工更加统一了思想,立志秉承和弘扬“交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进“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树立身边优秀典型等三个方面为推进学校发展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度达90%以上。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制定《大学文化规划及行动方案》,学校宣传部将大学精神的挖掘和研究作为25个子项目的第一项加以落实。包括知名校友口述资料采录、开设校史公选课、建设校史文博楼、开展“唐调”研究和推广、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等项目,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传播大学精神。同时宣传部、学指委等部门每年评选“感动交大”新闻人物、“校长奖”等奖项,开设“身边的感动”、“青春足迹”等新闻专栏,从普通交大人身上挖掘交大精神,凝聚引领全体交大人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显著提升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力。
2013年,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学校连续三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牵头申报“唱响网络主旋律,开拓育人新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十余载持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勇夺“2013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成为该项目评选以来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所高校获得“三连冠”。经过半年时间的征集、整理、设计、校对,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首本宣传画册《走进高校博物馆》于2013年7月问世;9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二次会员大会以及2013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秘书长会议在四川成都成功举行,联盟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推动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事业,显著增强了学校文化影响力。
育人基地建设
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交大文化传统,并赋予其相应的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发展交大的文化内涵,提升交大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
2005年,交通大学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大学生交响乐艺术实践基地”的光荣称号。2012-2013年间,大学生交响乐艺术实践基地共参加演出比赛和接待国外团体50场次,其中国外演出4场次;台湾演出3场次;接待国外艺术团来校演出6次,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上海第八届非职业管乐团比赛金奖。在国际化交流项目上,交响乐团赴欧洲4所著名大学交流演出。交响乐基地接待了德国黑森州国家青年交响乐团、美国康克迪亚大学管乐团等6个艺术团队来学校演出,并赴台湾大学和嘉义管乐节交流演出3场。学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让其在艺术熏陶中提升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2013年获评上海市大学生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五星基地称号。
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按照高等学校文化传承与育人的职能定位,钱馆充分发挥在校内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2013年全校新进教师和全体新生都组织了参观钱馆的专题活动,有近万人参观了钱馆。钱馆组织的“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获得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和“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钱馆全年接待的校内师生参观和校内各类来访、会议参观人数约占全部参观人数的五分之一。钱馆主动融入上海、开门办馆,逐步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钱馆作为首批单位签约上海市委宣传部“三公里红色文化圈”工程,与上海地铁公司共建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的公共文化展示区——“钱学森家园”;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签署共建协议,与徐汇区天平街道和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合作共建;与东方绿洲青少年活动中心达成合作建设“钱学森与中国航天”长期展览的初步意向。进入上海旅游局的旅游景点标志工程,并在钱馆周边道路设置了旅游标识交通指引牌。
作为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大学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担当着展示学校人才培养、学校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重要成就的重任。2013年,学校以校史博物馆为第二课堂,利用珍贵馆藏,与宋庆龄陵园联合举办“片鸿遥传 尺鲤寄语--宋庆龄致杨杏佛黎照寰书信特展”,在校内外等地展出,受到广泛好评。为了配合 “国际博物馆日”、“国际档案日”的宣传工作,校史馆举办了《交大故事 经典回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精品历史档案图片展》和《洪嘉振教授文献实物捐赠展》。使参观者深切地感受到交大“求实学、务实业”的校风校格,以及交大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爱为魂”的学术造诣和品格魅力。校史馆还参加了由上海12家高校博物馆携手举办的 “中国梦·民族魂”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展(上海站)巡展,获得广泛好评。提升了学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高雅艺术进校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开展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大学文化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其是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活动开展十年来,在教育部、市教委的关心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以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高水平专业文艺团体为演出主体,以高雅的经典剧目为主要演出内容,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向广大学子提供一流的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如今,该项活动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文化标签,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培育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一、注重整体规划,形成部门合力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其他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作,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上海交通大学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来统筹全校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校文明委由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担任主任,由分管宣传工作、学生工作、后勤保障工作的两位校党政领导分别担任副主任,党办、校办、纪委、宣传部、学指委、科研院、文科处、教务处、人事处、工会、校团委、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职能部负责人担任文明委执委,构建立体化的保障网络。学指委、团委探索实践育人,发挥学联、社团总会等学生组织作用,通过志愿者服务、观众组织、校园原创文化活动组织等形式来拓展活动参与面;后保处、保卫处在环境宣传、校园后勤接待、交通安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在网络和电视等传播载体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各部门联合协作,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创新手段,工作注重系统性、整体性,致力于通过有交大特色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品牌打造,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育大学先进文化。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宣传部、文明办、媒设学院、学指委、团委、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要负责人构成。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集全校之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二、引进精品剧目,强化文化传承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成效,关键在于优秀作品的发掘与引进,尤其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师生文化认同的塑造和熏陶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注重争取优秀的艺术资源,确保名剧团、名剧目、名演员走进交大,介绍最上乘的艺术精品给交大师生。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从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引进国家级顶尖艺术院团、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剧目等高质量演出,在名剧、名团、名角集聚的效应下,强化演出和鉴赏相结合的形式,重视从知识、精神和文化内涵上对观众有所提升。十年来共引进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红楼梦》、《梁祝》、沪剧《日出》、昆曲《长生殿》、淮剧《金龙与蜉蝣》、歌剧《雷雨》、晋剧《打金枝》、话剧《立秋》、舞剧《天边的红云》等近百场,各类艺术团队通过对戏曲、剧目表演手法等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运用艺术表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核,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教育部简报等进行专题报道。
学校还长期与各大艺术院团、演出机构保持良好关系,向校内师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每学期伊始,借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推出“相约上海大剧院——名团、名剧、名曲公益演出季”系列活动之机,向部分师生赠票,邀请他们走进上海大剧院欣赏艺术精品演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成立国际艺术节交大联络站,为师生接洽提供世界级顶尖艺术演出优惠票信息和免费讲座鉴赏机会,成为又一个了解世界优秀文化、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平台。
2013年我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自4月1日首场越剧演出开始,我校共组织了15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并承办了两场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进校园的相关活动。共有1万多名在校大生观看了越剧、京剧、沪剧、昆曲、歌剧、话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出,较好地实现了让学生“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对引领我校学生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与关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外,美国密西根大学管乐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交响乐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国家话剧院等国际顶尖、优秀演出团体相继来校演出,也在丰富广大师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增进了交大人对于优秀国际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和个人文化修养,提升了整个学校的艺术、人文氛围。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倡导实践育人
为提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成效,扩大影响力,发挥学生主动性,学校专门组建成立了学生创艺工作室。创艺工作室是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社团,在宣传部、校文明办、校团委的联合指导下,参与协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有效活化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文化氛围,宣传等互动方式也更为多元和亲和。
例如,创艺工作室作为学校和学生中重要的文化桥梁和纽带,每年开展学生文化需求调研,自主选择、引进各类高水平文化演出和电影作品,获得一致好评;通过在人人网上设立账号“交大创艺”、手机报等方式,运用新媒体进行演出活动的图文生动展示与宣传,提高了文化演出信息的知晓率,形成了特有的票务发放新途径;在每场演出前推出了“艺百科”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到场观众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促进了观演文明礼仪等。
这一做法,显著发挥了学生主体性,鼓励其主观能动地参与高雅艺术演出组织、联络、安排等过程,对于激发大学生在实践中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发现美、创造美,并形成自身感悟作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也充分体现着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学校致力于探索文化育人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2013年,学校通过对原创校园文化的持续建设和大力扶持,致力于培育校园文化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交大名片”。2013年度,学校加大与校外艺术团体的合作,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30余场;加强学生社团管理规范化,新成立社团112个,总社团数达到301个;学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推出嘉年华、社团缤纷小学期、青春影像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鼓励学生原创文化艺术表演,演出《别没童年》等原创话剧和相声剧累计达13场,原创话剧《钱学森》两度进京公演,得到了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肯定,成为传递一代代交大人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文化名片;成功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之满天星交响乐团上海交通大学音乐沙龙;弘扬体育精神,推动体教结合,成功组织学生参加“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国乒上海交大行等大型体育文化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商店科普志愿服务部是一支深入社区街道传播科学知识、定期定点开展科普宣传、立项课题助推中小企业及社会发展的一个常态化志愿服务组织。交大科学商店以立足学校、扎根社区、服务居民百姓为工作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工作原则,切实为社区居民百姓及中小企业服务。交大科学商店项目由上海市科委、市教委给予经费支持,闵行区科协配套支持,学校10 多个院系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商店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支撑,依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持,本着“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原则,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13年度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及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5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数500余人,参与指导教师数70余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百姓逾万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物理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体育系等11个院系成功立项并设立服务部11个,各服务部立项研究课题 21项,100%项目结题,同时产生在社区较有影响力的项目。
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科学商店四期建设中,学校继续以PRP立项的形式推行科学商店创新学分的实施,21个项目涉及指导教师21人,参与学生110人,总计获得创新学分220个。通过原创科普短剧和系列科普读物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服务民生,累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8000余份。参加并完成2012-2013上海市科委总结验收工作以及2013-2014上海市科委立项工作,成功获得第五期建设立项。科学商店项目部定期归纳整理总结活动及经验,并向市科委、区科协汇报工作进展并报送信息。